据新华社报道,12月9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。会议强调,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,守正创新、先立后破,系统集成、协同配合,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,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,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,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、针对性、有效性。
这是自2011年以来,中国再次提及“适度宽松”政策。与此同时,政治局会议还罕见要求“加大超常规逆周期调节”。
如何理解本次政治局会议的定调,这将如何影响我国明年的宏观政策?多位业内分析人士预计,2025年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较2024年进一步加大。 新京报记者 姜樊
出台背景
宏观货币政策转向 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
自2011年以来,本次政治局会议重提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,引发市场关注。
东方金诚宏观首席分析师王青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是2011年以来首次将货币政策定调为“适度宽松”,背后是当前物价水平持续偏低,有效需求不足,2025年逆周期调节需求上升,推动央行货币政策基调从“稳健”转向“适度宽松”。
回顾过去3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,关于货币政策基调有五个描述:宽松、适度宽松、稳健、适度从紧和从紧。其中,“适度宽松”是仅次于“宽松”的货币政策基调。
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,当前,我国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,国内有效需求不足,欧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。因此,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实施“适度宽松”的货币政策,是在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“有力度的降息”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。货币政策基调由“稳健”转向“适度宽松”,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在转向。
“当前货币政策基调有必要也有条件调整为‘适度宽松’。”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、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,从国内环境看,宏观经济和金融指标较为疲弱,亟须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支持。当前,居民和企业的短期、中长期贷款规模均明显下滑,需求不足导致信贷下降的因素可能要超过季节性因素。同时,物价、房地产、消费等指标也处于持续低迷状态。
在连平看来,现有“稳健”货币政策基调与市场心理预期之间存在明显落差。从加强预期管理、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的角度看,尽快对货币政策基调作出合理的、恰如其分的调整,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,改变当前市场预期普遍偏弱的状况。
连平还认为,从政策协同的角度看,为增强逆周期调节效果,货币政策有必要更好地配合财政政策,实施“双松”组合。此外,外部环境变化为我国货币政策基调调整提供了时间窗口。
货币政策
宽松空间打开 预计明年货币政策或将有更多操作
今年以来,我国货币政策精准有力,多次降准、降息,措施力度大、速度快,特别是1年期LPR从3.45%降至3.10%,下降35个基点;5年期以上LPR从4.20%降至3.60%,下降60个基点,降幅均为历年最大。
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,今年的货币政策已经是适度宽松。此次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货币政策为“适度宽松”“加大超常规逆周期调节”,这也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宽松空间将被打开。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入174.12万元,占总成交额13.99%,游资资金净流出268.81万元,占总成交额21.59%,散户资金净流入94.69万元,占总成交额7.61%。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入2596.74万元,占总成交额14.81%,游资资金净流出750.29万元,占总成交额4.28%,散户资金净流出1846.45万元,占总成交额10.53%。
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,上一次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表述出现在2009年左右,当时表述转变之后货币政策仍然有进一步宽松操作,其中降准1.5个百分点、降息156个基点。因此,他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将继续降准、降息的同时,央行将加大购买国债和买断式逆回购等超常规宽松政策。
王青也认为,2025年央行会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降准,其中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0.5个百分点,明显高于今年0.3个百分点的降息幅度,而且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也会适时下调,进而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行。
“不排除2025年通过较大幅度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行等方式,继续对居民房贷实施较大力度定向降息的可能。这是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的关键一招。”王青认为,在金融“挤水分”效应减弱后,明年新增信贷、社融规模有望恢复较快增长。同时,2025年汇市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,但不会动摇“适度宽松”货币政策的立场。
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、首席专家曾刚指出,降息降准均是常规的货币宽松手段。此次会议特意强调了“加强非常规逆周期调节”,这意味着明年央行宽松的手段将不局限于降息降准。
“结构性政策就是非常规的调节手段。”曾刚表示,如已经实施的针对特定领域调节的相关结构性政策、国债回购相关政策、股票回购再贷款等资本市场支持政策,都属于非常规调节手段。他预计,明年央行或将在结构性政策上进一步加码。
宏观政策
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 明年宏观政策部署将更加积极有力
本次会议还强调“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”,“打好政策‘组合拳’,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、针对性、有效性”。其中,财政政策方面,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定调是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、提质增效”。
对此,明明认为,本次政治局会议上首次在“积极的财政政策”前增加了“更加”的表述,表明财政扩张及政策加码的决心和力度,后续财政发力可期。近年来实际赤字率最高的年份是2023年和2020年,分别为3.8%、3.6%。他认为,2024年财政赤字率有望达到4.0%,新增专项债、特别国债规模也有望进一步提升。
王青也预计,2025年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将比今年显著加大。除了财政赤字率或会从今年的3.0%上调至4.0%左右外,他还预计明年除了发行1万亿左右特别国债补充大行资本外,超长期特别国债还会继续发行,估计发行规模会从今年的1万亿升到1.5万亿至2万亿,除继续支持“两重”投资外,对“两新”的支持力度会从今年的3000亿加大到6000亿左右。这将对2025年扩投资、促消费形成强有力的支撑。
“总体上看,本次会议对明年宏观政策部署更为积极有力。”王青强调,这其中一个重要背景是明年我国外部经贸环境变数加大,需要着力扩大内需,稳定市场预期,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,重点是提振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,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。当前物价水平偏低,为宏观政策加力实施逆周期调节提供了空间。
此外,董希淼也指出,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加大实施力度,更具前瞻性、有效性、针对性。但货币政策的作用终究是“有效但有限”,无论是扩大有效需求还是防范化解风险,还需要以更大的格局、更宽的视野,采取更多有效有力的措施,而不只是寄希望于货币信贷政策。
董希淼认为,2025年财政政策、税收政策、产业政策、就业政策等应加快、加大调整优化,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,形成合力,发挥好政策集成效应,努力促进宏观经济继续恢复回升,从根本上稳定经营主体信心、激发市场有效需求。
相关新闻
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“稳住楼市”明年楼市怎么走?
据新华社报道,在涉及房地产内容方面,本次政治局会议强调,“稳住楼市股市,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,稳定预期、激发活力,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。”
对此,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:“今年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定调‘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’,释放了最强‘稳地产’信号,本次会议再次提出要‘稳住楼市’,释放了更加坚定的稳楼市信号。”
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促进下,业内人士认为,今年年末房地产也将迎来翘尾行情。
从房价方面看,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,11月,百城新房价格受改善项目入市带动,环比上涨0.36%,涨幅有所扩大;百城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0.57%,跌幅较10月收窄0.03个百分点。值得关注的是,深圳、成都、乌鲁木齐、东营等4个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止跌转涨,打破百城连续7个月全跌局面,释放积极信号。
那么,在房地产市场阶段性企稳后,明年楼市怎么走?
“在国内经济转型、需求稳定的背景下,政策调控对楼市的限制有望逐步放松”,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:“未来,更多城市的利好政策会加码落地,房地产信心将有所回升,在持续宽松的大背景下,降息有利于保持房地产预期稳定,部分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逐渐见底,市场快速企稳将是趋势。”
中信建投(601066)在研报中预计,展望2025年,国内核心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望率先走出阴霾,迎来复苏曙光。届时,销售面积、新开工面积、竣工面积以及投资额等重要指标虽仍呈现下滑态势,但降幅将显著收窄。
张大伟预计:“不论是热点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,2024年楼市都已经开始出现一个‘暖冬’,12月整体市场成交肯定高位运行,这个热度甚至可以延续到2025年一季度之后。在政策的影响下,成交量高位运行,成交价格依然以稳定为主。”
新京报记者 徐倩金融杠杆证券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联华证券_联华证券策略平台_联华证券策略股票平台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