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473年,勾践带着越国的军队打进了吴国的都城,把吴王夫差困在了姑苏山上。没过多久,吴国的公孙雄就光溜溜地上身,跪在地上一步一步挪到勾践面前最信得过的配资平台,求勾践能像夫差以前放过越国那样,也放吴国一马。
当公孙雄来求和时,《越王勾践世家》里说“勾践心软了,想答应他”。但范蠡拼命劝勾践攻打吴国,说“老天给的机会不抓住,定会遭报应”。勾践犹豫道:“我本来想听你的,但我不忍心对公孙雄的使者下手。”结果范蠡直接下令部队开打,说勾践已经把大权交给他了,然后把公孙雄赶跑了。抓住夫差后,勾践打算把他流放,给他一百户人家生活,可夫差可能觉得太丢人了,就自己上吊死了,吴国就这么灭了。
《史记》里头说,勾践这人啥手段都使得出来,心狠手辣,没底线。他对别人狠,对自己下手更重。为了取得吴王的信任,勾践啥都能忍,就算被羞辱、给夫差当奴仆也不在乎。在他卧薪尝胆那会儿,每个好主意都是范蠡或文种出的,他要么就是点头答应,要么就是说好的。可等打了胜仗,勾践立马就变脸,想除掉范蠡和文种。你说,像这样心狠手辣的人,咋能跟“勾践心软了,想答应他们”这样温和的说法对上号呢,前后差别也太大了。
那么,当勾践打败吴国的时候,为啥他态度那么温和,甚至打算放过吴国呢?本世纪初,清华大学得到了一批叫“清华简”的竹简,里面的《越公其事》给出了让人大吃一惊的新说法,大大改变了我们对勾践的看法,也让史记里的一个记载站不住脚了。
展开剩余80%《史记》上说,夫差打败越国后,勾践主要就干了这两件事:
勾践首先是个特别能忍的人,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“隐忍第一人”。在被吴国打败后,他时刻记得国家的耻辱,天天睡在柴火上,吃饭前还要尝尝苦胆,可以说为了复仇,连国君的面子都不要了。这些事儿史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,这里就不再多说了。
另外,勾践特别倚重有才能的范蠡和文种,他做的每个明智决定几乎都是听了范蠡或文种的建议。他自己呢,除了点头说好,基本没怎么出主意,全靠着范蠡和文种的聪明才智。
不过,在战国时期的竹简《越公其事》里,勾践的形象却大不一样:遇到失败,他毫不犹豫;治理国家,他埋头苦干。
夫椒之战打完,勾践被困在会稽山上,据《史记》讲,那时候勾践心里没了主意,就找文种商量办法。文种说可以派使者带上厚礼,低三下四地去求和,并提议:“要是吴王不答应,您就得亲自去侍奉他,连自己都搭给吴国。”后来夫差因为爱玩乐、听信坏人,就答应了勾践求和。但《越公其事》里讲的却大不一样,说在文种出使前,勾践给文种交代了一番话。
你要是肯帮忙,给我们越国一个恩惠,不让越国在世上消失,让我句践还能继续治理越国,那我就会带着越国的百姓,齐心协力,像侍奉君主一样侍奉吴国,男女老少都听话,四方诸侯哪个还敢不服从吴国?但要是你说:“我非要灭了越国,不让句践再管越国了。”那你就得摆开吴国的军队,备好乐器,挂起旗帜,你亲自敲鼓,看我们这八千人愿不愿意拼死一战。
勾践既没有低声下气,也没有勉强妥协,他保持着不骄傲也不自卑的态度,要是求和谈不拢,勾践就打算奋战到底。
很关键的一点是,《越公其事》后面还讲了吴王夫差劝伍子胥同意讲和的事。因为吴国的好多精兵都死了,补给也跟不上,要是跟越国那8000敢死队硬碰硬,谁赢谁输真不好说。估计勾践心里也清楚吴国的处境,所以他才有信心,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无礼。
最后,夫差答应了讲和,越国的男女都成了顺从的臣民。不过,历史上并没有确切记载说勾践夫妇真的去伺候夫差,也没有说到勾践过着多么屈辱的日子。
越国投降后,它是怎么在二十年里变得强大的呢?老一辈的书都说这是因为范蠡和文种的功劳,却没提到勾践自己是多么勤奋努力。
《史记》里头写着,范蠡跟勾践说:“带兵打仗,我不如文种;治理国家、和百姓亲近,文种就不如我啦。”所以,勾践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了文种,打仗的事交给了范蠡。他自己呢,就下田种地,老婆织布,吃饭不加肉,穿衣不花哨,尊敬有才能的人,好好对待客人,还救济穷人、慰问死者,和百姓一起干活。读到这儿,很容易想到“垂拱而治”这个词,就是说君王把政事交给贤能的大臣,自己做个好榜样就行,然后国家就慢慢强大了。
不过,《越公其事》这本书里把勾践治理越国的三个主要步骤讲得很清楚:头一步是放手让大家自己发展,好让越国恢复元气,这叫做“安民”;第二步是实施“五政”,就是重视农业、搞好教育、招募人才、加强军事、整顿民风,勾践对自己要求很严,不但亲自下田种地,还动手研究武器;最后一步是把越国变成一个强大的战斗集体,打败吴国报仇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书里提到范蠡只有两次,文种也就三次,他们管的都不是啥大事,反倒是“安民”和“五政”这两件大事,都是勾践自己动手抓的。
从这里可以看出,越国能强大起来,主要靠的是勾践,而不是大家常以为的范蠡和文种。并且,越国是靠实实在在的努力让国家兴盛的,不是靠范蠡、文种那些所谓的“诡计”。
吴国因为掺和到中原的争斗里,被战争拖得精疲力尽,国内老百姓生活困苦。反观越国,一直低调蓄力。勾践看清了双方的力量对比,在夫椒之战过了12年后,他开始攻打吴国。经过9年的对抗,终于灭了吴国,这也就是故事开头讲到的那一幕。
那么,当吴国的使者公孙雄来向勾践求和时,为啥勾践会是“心软了,想答应他”这样的反应呢?原因其实很明显,从上面说的情况就能看出来,勾践本来就不是那种心狠手辣的人,他是个有骨气、有礼貌、又肯踏实做事的大国国君,有“心软了,想答应他”这样温和的表现才合情理。再说,春秋时期虽然各种算计不少,但各国的国君表面上都还是讲礼貌、有分寸的,要符合国君的身份修养。史书上说勾践心黑手辣、啥手段都使、低三下四的那些行为,跟当时国君的做派也不对啊。
其实,勾践被说成阴险狡诈,夫差被描绘成沉迷玩乐,这大概是那些文人为了提醒君王:每个爱玩乐、听信坏人的国王背后,都躲着一个狠毒的对手。他们想告诉君王要远离坏人和享乐。所以,我们现在看到史书上的勾践和夫差故事,就像小说一样。不过,虽然《越公其事》里写的也不一定全对最信得过的配资平台,但它讲的事情比起来,却更符合历史的常理。
发布于:陕西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联华证券_联华证券策略平台_联华证券策略股票平台观点